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尾部鳞片排列成环,每3环组成一节;脊鳞排列由前到后斜向中线;鼻孔位于椭圆形鼻鳞的中央,开口向外后方;上鼻鳞1枚;腹鳞略等于脊鳞;背面及体侧散有多数浅色小点斑,该处为一到数枚普通鳞片,体侧虽有少数锥状大鳞但不位于浅色点斑处,或锥鳞基部的一侧颜色稍浅。
形态 成年雄性头体长124mm,尾长193mm,其中末端30mm显系再生部分。
躯体扁平,头略呈三角形,头长为头宽的1.33倍。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吻棱上,开口斜向外后方;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略近圆形,鼓径略小于眼径,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而低,上缘平直;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额顶部鳞片略大,多隆起而平滑,眶背者较细小,枕部鳞片起棱显著。头侧鼻鳞椭圆形,较大,鼻孔位于其中央,上鼻鳞1枚,鼻鳞与吻鳞不切,其间介一小鳞;上睫脊不特别发达,脊缘钝,不上翘;上下眼睑被鳞,眼下有一行起棱的较大鳞片排成弧形,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2-3行平滑而微隆起的小鳞,其中紧邻上唇鳞的一行较大;眼与鼓膜间上部鳞片较大而具棱,下部前半为较小棱鳞,后半为细粒鳞;鼓膜前缘有3-4枚较大锥鳞,上后缘有一丛约10枚较小的锥鳞;鼓膜下方及颈侧有几丛较小的锥鳞。上唇鳞每侧10枚,下唇鳞每侧11枚;颏鳞较大,三角形,在头腹最显著突出,其两边各有一稍大鳞片;与下唇鳞平行有4-5行稍大的窄长鳞片,颌部其余鳞片都细小而微隆。无喉囊,有颈褶,颈部皮肤松弛;颈背有一短纵行极低矮的刺鳞,代表痕迹的颈鬣。躯干背面中央的脊鳞略大,具棱,最宽处10-12纵行,移行到荐背则斜向中线;脊鳞两侧的背鳞及侧鳞均细小而具棱,其间分散有较大的锥鳞;躯干腹面的鳞片略等于脊鳞,平滑,仅个别鳞片略显棱起。有肛前及腹部胼胝鳞。四肢壮实,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超越甚多,后肢贴体前伸达鼓膜;四肢背面被覆具强棱的较大鳞片,鳞棱相连形成棱脊;上臂与股内侧鳞片较小,前臂与胫内侧鳞片亦较大而平滑;指趾发达略侧扁,指式4>3>5>2>1,趾式4>5>3>2>1;爪侧扁而锐利。尾圆柱形,基部略平扁,覆以具强棱而较大的鳞片,尾腹鳞片尤大,各鳞排列整齐呈环,每3环自成一节,清晰可辨。
福尔马林液浸标本通体背腹灰黑色,掌蹠指趾与腹面两种胼胝鳞之间及尾腹面色稍浅淡;吻端、上下唇缘、几吻背及眶背面略带褐色。背腹面的灰黑色背景上密布浅色小点,背面浅色小点尤为密集,浅色小点处仅为一至数枚普通鳞片而不是棱鳞或锥鳞,体侧小鳞片间分散的少数锥状大鳞所在并不是浅色小点所在处,有的锥鳞基部的一侧色较浅淡。
形态 成年雄性头体长124mm,尾长193mm,其中末端30mm显系再生部分。
躯体扁平,头略呈三角形,头长为头宽的1.33倍。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吻棱上,开口斜向外后方;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略近圆形,鼓径略小于眼径,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而低,上缘平直;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额顶部鳞片略大,多隆起而平滑,眶背者较细小,枕部鳞片起棱显著。头侧鼻鳞椭圆形,较大,鼻孔位于其中央,上鼻鳞1枚,鼻鳞与吻鳞不切,其间介一小鳞;上睫脊不特别发达,脊缘钝,不上翘;上下眼睑被鳞,眼下有一行起棱的较大鳞片排成弧形,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2-3行平滑而微隆起的小鳞,其中紧邻上唇鳞的一行较大;眼与鼓膜间上部鳞片较大而具棱,下部前半为较小棱鳞,后半为细粒鳞;鼓膜前缘有3-4枚较大锥鳞,上后缘有一丛约10枚较小的锥鳞;鼓膜下方及颈侧有几丛较小的锥鳞。上唇鳞每侧10枚,下唇鳞每侧11枚;颏鳞较大,三角形,在头腹最显著突出,其两边各有一稍大鳞片;与下唇鳞平行有4-5行稍大的窄长鳞片,颌部其余鳞片都细小而微隆。无喉囊,有颈褶,颈部皮肤松弛;颈背有一短纵行极低矮的刺鳞,代表痕迹的颈鬣。躯干背面中央的脊鳞略大,具棱,最宽处10-12纵行,移行到荐背则斜向中线;脊鳞两侧的背鳞及侧鳞均细小而具棱,其间分散有较大的锥鳞;躯干腹面的鳞片略等于脊鳞,平滑,仅个别鳞片略显棱起。有肛前及腹部胼胝鳞。四肢壮实,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超越甚多,后肢贴体前伸达鼓膜;四肢背面被覆具强棱的较大鳞片,鳞棱相连形成棱脊;上臂与股内侧鳞片较小,前臂与胫内侧鳞片亦较大而平滑;指趾发达略侧扁,指式4>3>5>2>1,趾式4>5>3>2>1;爪侧扁而锐利。尾圆柱形,基部略平扁,覆以具强棱而较大的鳞片,尾腹鳞片尤大,各鳞排列整齐呈环,每3环自成一节,清晰可辨。
福尔马林液浸标本通体背腹灰黑色,掌蹠指趾与腹面两种胼胝鳞之间及尾腹面色稍浅淡;吻端、上下唇缘、几吻背及眶背面略带褐色。背腹面的灰黑色背景上密布浅色小点,背面浅色小点尤为密集,浅色小点处仅为一至数枚普通鳞片而不是棱鳞或锥鳞,体侧小鳞片间分散的少数锥状大鳞所在并不是浅色小点所在处,有的锥鳞基部的一侧色较浅淡。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本种现仅知1号雄性标本,1976年7月1日采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地牙区马阳村至地牙村途中的马阳河河谷山岩石堆上,海拔3300m。
国内分布
我国西藏自治区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札达县。西藏:札达(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模式标本)。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西藏自治区西部曾有喜山岩蜥的报道(MA Smith, 1935: 214)。西藏岩蜥与喜山岩蜥的区别是:喜山岩蜥无大鳞杂于体侧小鳞间,腹鳞较脊鳞小,雄性只有肛前胼胝鳞而无腹部胼胝鳞;西藏岩蜥则有较大锥鳞杂于体侧小鳞间,腹鳞约等于脊鳞,雄性除肛前胼胝鳞外还有腹部胼胝鳞。
其它信息
查看标本 西藏:札达1 ♂ (CIB 775001)。